文章目錄[隱藏]
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推文稱鄭和為穆斯林引發的學界與社會爭議中,我已經撰文《鄭和不是穆斯林》(鏈接:梅新育:鄭和不是穆斯林),明確提出鄭和不是回回穆斯林而是漢人、佛門弟子,這本來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因為他那家喻戶曉的稱呼 “三寶太監鄭和” 中,“三寶”本來就是一個漢傳佛教詞匯,指代佛、法、僧 “三寶” 或佛教本身;
因為《明史》鄭和列傳是漢人傳主體例;
因為南京鄭氏子孫族譜早已明確記載鄭和是佛門弟子,鄭和法名 “福吉祥” 是云南風格,表明他不僅從小就深受佛教氛圍熏陶,而且是從幼年在云南家庭內就是如此;
因為鄭和留下了眾多佛道兩教文物,但沒有留下任何信仰伊斯蘭教的文物,晚年也是在南京千年古剎修行養老;
因為南洋穆斯林國家三寶廟的傳統形制、設施、慶典儀式等等違反伊斯蘭教基本教義,已經足以表明鄭和與穆斯林身份無關;
因為宣稱鄭和出身穆斯林家庭的唯一 “文物” 依據——1894 年云南昆陽和代村 “發現” 的所謂 “鄭和之父墓碑” 純屬低級大膽造假;
……
從普通讀者到學術界人士,此文得到了許多贊同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堅稱鄭和出身色目回回家庭,本名馬三保,因在明成祖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而被賜姓名鄭和,父親是 “哈只”(即曾去過麥加朝覲的穆斯林),云云;更重要的是,刻意混淆鄭和族屬、夸大鄭和功績、腦補捏造鄭和朝覲麥加之類 “事跡”,所有這些行為,體現了一種危險的傾向與價值觀。有鑒于此,特抽出時間,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明確鄭和原本姓馬之說純屬虛構捏造,鄭和在靖難之役中功勞不可能很大,刻意混淆鄭和族屬等行為體現了一種危險的傾向與價值觀。
一、正史表明鄭和從未更名
歷史上原本沒有鄭和出身色目回回家庭、本名馬三寶、被賜姓名鄭和之說,直到 1894 年云南昆陽和代村 “發現” 所謂“鄭和之父墓碑”(學界一般稱之為“《馬哈只碑》”)之后,經過云南石屏人袁嘉榖(1872—1937 年)大力宣傳,由于他在晚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 年)舉行的歷史上惟一一次經濟特科科舉考試中高中一等第一名,成為云南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社會知名度甚高,這種說法方才流傳開來,不斷增添貌似活靈活現的情節,并在其后的歷史變遷中因種種因素而得到大力傳播宣傳,甚至被一些人當作不容置疑的 “政治正確”。其實,只要對千百年來賜姓名制度和歷代正史的規矩有基本認識,閱讀《明史 · 鄭和列傳》全文,就不難明白“鄭和” 絕非賜姓名,而是他一直使用的本名。
鄭和系被賜姓名之說最初出自所謂 “《馬哈只碑》” 碑文中的這段話:
“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p>
但且不提這塊碑本身及碑文其它內容的荒誕之處,閱讀《明史 · 宦官傳一》,不難發現其中有 3 位宦官傳主有獲賜姓名記錄,《明史 · 宦官傳一》中的《鄭和列傳》全文則從頭到尾根本沒有傳主鄭和被賜姓名的記載,據此,足以斷定 “鄭和被賜姓名” 之說純屬后人編造。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受賜姓名是為人臣者莫大的榮譽之一,以至于有時名臣還會向帝王請求為子弟賜名(如賀知章請求唐玄宗為兒子賜名);檔案和官修正史制度又在數千年間發展得極為完善,歷代官修正史負責人與機構掌握前朝傳主全部檔案資料,列傳中不僅必定載入傳主獲得的賜姓名這類崇高榮譽,就是傳主本人及載入列傳的子弟后人因避諱及其它原因更名,也必定會記入列傳,在《明史》中,無論傳主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是徐達李文忠那樣受封王、公的最高級別開國元勛,還是業績遠不如鄭和的其他宦官,莫不如此。因此,鄭和列傳所在的《明史 · 宦官傳一》中有 3 位宦官傳主有獲賜姓名記錄,鄭和不在其中,這一點已經足以表明 “鄭和” 之名絕非賜姓名,而是他一直使用的本名,所謂 “《馬哈只碑》” 純屬偽造。
(《天妃經》中寶船形象)
二、賜姓名對頂級開國元勛亦屬必須載入正史列傳的崇高榮譽
是不是因為鄭和功勞和接受封賞太大太多,所以受賜姓名不值得記入《明史 · 宦官傳一 · 鄭和列傳》?這種思路是荒謬的。讀一讀《明史》中徐達、李文忠、鄧愈、沐英等人的列傳便知,即使是這樣的大明王朝頂級開國元勛,功勛卓越,與鄭和相比猶如日月之與螢火,受封王、公,政治地位也遠超鄭和,他們本人、子弟后人獲得賜姓名仍然是必須載入列傳的崇高榮譽,他們本人、子弟姓名更改都明確記入列傳;功勛業績、政治地位遠遠不如他們的傳主倘若獲得賜姓名的榮譽,理當更要在列傳中大書特書、不可能遺漏。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徐達常遇春傳》,記錄了徐達長子徐輝祖因避皇太孫諱而從初名 “允恭” 被賜名今名:
“輝祖,初名允恭,…… 以避皇太孫諱而賜名今名”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傳》,記錄了李文忠姓名變動經過及其子弟獲得賜名: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p>
“文忠三子,長景隆,次增枝、芳英,皆帝賜名?!?/p>
記錄了鄧愈獲得賜名:
“鄧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為賜名?!?/p>
記錄了沐英姓名更改經過:
“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少孤,從母避兵,母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后憐之,撫為子,從朱姓?!?從大軍征福建,破分水關,略崇安,…… 始命復姓?!?/p>
三、正史列傳少數民族傳主賜姓名、更名記錄亦無遺漏
是不是因為鄭和如某些人宣稱的那樣是色目回回穆斯林,不是漢人,所以受賜姓名不記入《明史 · 宦官傳一 · 鄭和列傳》?這種思路同樣荒謬。漢族傳主及其子弟獲得賜姓名榮譽必然載入列傳,少數民族傳主同樣如此?!睹魇贰肪淼谝话傥迨?、列傳第四十四《吳允誠等傳》,傳主十人,均為蒙古、西番等非漢族人士,本人幾乎均有賜姓名記錄,有些人還有子女、下屬賜姓名記錄。
吳允誠本人及其子女、下屬獲得賜姓名記錄如下:
“吳允誠,蒙古人。名把都鐵木耳,居甘肅塞外塔溝地,官至平章。永樂三年,與其黨倫都兒灰率妻子及部落五千、馬駝萬六千,因宋晟來歸?!?允誠得賜姓名,…… 倫都兒灰亦賜姓名柴秉誠,……”
“允誠三子:答蘭、管者、克勤?!?允誠妻與管者謀,招部將都指揮保住、卜顏不花等擒其黨,誅之。帝喜,…… 保住賜姓名楊效誠,……”
“命答蘭更名克忠,襲其爵,再征阿魯臺?!?/p>
薛斌本人及其父親、兒子獲得賜姓名記錄:
“薛斌,蒙古人,本名脫歡。父薛臺,洪武中歸附,賜姓薛,…… 斌卒,子壽童方五歲。從父貴引見仁宗,立命嗣伯,賜名綬?!?/p>
李賢獲得賜姓名記錄:
“李賢,初名丑驢,韃靼人。元工部尚書。洪武二十一年來歸,通譯書。太祖賜姓名,…… 封忠勤伯。食祿一千一百石。尋卒?!?/p>
金忠及其家屬后人獲得賜姓名記錄:
“金忠者,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也?!?永樂二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至上莊堡,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封忠勇王?!?/p>
“把臺者,忠之甥,…… 宣德初,賜姓名蔣信?!?/p>
毛勝更名記錄:
“毛勝,字用欽,初名福壽,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孫?!?封南寧伯,予世券。疏請更名,從之?!?/p>
毛忠獲得賜姓名記錄:
“毛忠,字允誠,初名哈喇,西陲人?!?十年以守邊勞,進同知,始賜姓?!?十三年,率師至罕東,…… 始賜名忠?!?/p>
和勇獲得賜姓名記錄:
“和勇,初名脫脫孛羅,和寧王阿魯臺孫也。阿魯臺既為瓦剌脫歡所殺,子阿卜只俺窮蹙,款塞來歸。宣宗授以左都督,賜第京師。卒,勇襲指揮使,…… 天順元年,詔加同知,賜姓名?!?/p>
羅秉忠獲得賜姓名記錄:
“羅秉忠,初名克羅俄領占,沙洲衛都督僉事困即來子也?!?積戰功至左都督。天順初,始賜姓名?!?/p>
(長樂南山寺鄭和所立《天妃之神靈應記》碑)
四、正史鄭和同傳宦官傳主賜姓名、更名記錄亦無遺漏
是不是因為鄭和是宦官內臣,不是外臣朝廷命官,所以受賜姓名不記入《明史 · 宦官傳一 · 鄭和列傳》?這種思路仍然是荒謬的。文武官員等傳主及其子弟獲得賜姓名榮譽、更名記錄必然載入列傳,宦官傳主同樣如此,鄭和列傳載于《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傳一》,其中明確記錄了范弘、王瑾、懷恩三人獲得的賜姓名及更名情況,三人中懷恩為漢族,范弘、王瑾為安南人,亦即無論年代、職位、族屬有何差異,均不影響列傳記錄傳主和相關人物獲得賜姓名、更名;鄭和傳記在同一列傳之中,全文無一字涉及鄭和有賜姓名、更名記錄,足見 “鄭和” 就是他一直使用的本名。
有些勢力宣稱鄭和是云南色目回回,傅友德、沐英率明軍平定云南時被閹割入宮,但《明史 · 宦官傳一 · 鄭和列傳》中無片言只字提及;范弘、王瑾、阮安、阮浪與鄭和同載入《明史 · 宦官傳一》,均為永樂年間張輔平定安南時閹割入宮的安南幼童,身世類似上述勢力宣稱的鄭和身世,《宦官傳一》中明確記載了他們的這一身世及獲得賜姓名、更名:
“范弘,交阯人,初名安。永樂中,英國公張輔以交童之美秀者還,選為奄,弘及王瑾、阮安、阮浪等與焉?!?宣德初,為更名?!?/p>
“(王)瑾,初名陳蕪。宣宗為皇太孫時,朝夕給事。及即位,賜姓名?!?/p>
懷恩因出身家庭獲罪而被閹割入宮,《宦官傳一》記載其獲得賜姓名如下:
“懷恩,高密人,兵部侍郎戴綸族弟也。宣宗殺綸,并籍恩父太仆卿希文家。恩方幼,被宮為小黃門,賜名懷恩?!?/p>
相比之下,通讀《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傳一》中鄭和列傳全文,可以看到這完全是漢族傳主體例,沒有一字稱其非漢族,沒有一字稱他是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時閹割入宮,也沒有一字提及他有賜姓名、更名的記錄,在靖難之役中的功勞只有 “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 一句話一筆帶過,可見在靖難之役中功勞不算大:
“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和獻所俘舊港酋長。帝大悅,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祖義,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于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是時,交恥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替,來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復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其前偽王子蘇干刺者,方謀弒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賚諸將士有差。
十四年冬,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 遣使朝貢,辭還。復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十七年七月還。十九年春復往,明年八月還。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赍敕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于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p>
五、結束語
在掩蓋和逐利動機驅使之下,一個謊言常常要以不斷炮制更多謊言來掩蓋,“鄭和原系馬姓色目穆斯林” 之說就是如此。而這樣一個違反史學基本知識、漏洞百出、本來不難揭穿的謊言,竟然能夠登堂入室,被以官方資源當作正面堂而皇之向國內外大肆宣傳,不斷添油加醋,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建立了全世界最深厚史學傳統、建立了全世界唯一數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泱泱大國,對于南京這樣一個千百年來人文薈萃的中國文化古都,這是一個難以消除的恥辱記錄,更是一個沉痛的教訓。不要繼續侮辱我們的智商與知識,更要早日洞察這類 “歷史發明” 造假中蘊藏的政治動機與后患。
(2023.1.10,僅代表個人意見)